“75年·75人”|长安“新动能”
2015年12月15日,长安品牌第100万辆乘用车下线,标志着长安成为我国首个乘用车年产量过百万的自主品牌。
讲述人:
任勇,男,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产业推进项目组电池产业高级项目总监兼重庆长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电池开发高级总工程师,参与建立了我国多项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工艺、试验规范。
在重庆,位于江北区江北嘴金融城T2写字楼的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停车库里,停满了颜色各异、造型不一的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风行天下的今天,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其中一辆造型朴素、在今天甚至有些不起眼的“长安逸动 EV460”汽车,出现在这里却显得有些突兀。它的主人——任勇,就在楼上工作。他曾经是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作为很早就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业人才,他的工作履历勾勒出了长安汽车这家百年企业转型的脉络,也映射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之路。
神秘计划
1862年,上海松江城外的龙门寺,一座滚烫的熔炉倒出了中国近代工业的第一炉铁水,浇筑出了觉醒的中国近代工业,也诞下了长安汽车的前身——上海洋炮局。
抗日战争爆发后,几经更名的原长安工厂西迁至重庆,而后在此扎根生长。
1958年,长安汽车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辆吉普车——“长江牌”46型吉普车,填补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空白,从此与“车”结缘。
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长安汽车从军工行业转向微型车领域,生产的微型面包车系列在当时非常受欢迎。
1986年,在那个轿车还是一种奢侈品的年代,任勇从重庆大学电机系毕业进入长安汽车,在发动机研究所从事产品电气系统的设计研发工作。
任勇的人生转折点发生在2001年。那一年,科技部发布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并在“十一五”期间和国家“863”计划中,设立电动汽车重大专项。
“这个计划是1986年3月提出的,故简称‘863’计划。”任勇说。“863”计划对中国的高技术研究的推动是巨大的,从当时的大环境看,随着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能源和环境受到严峻挑战,发展节能环保汽车成为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由于混合动力汽车能满足整车低排放和低油耗的综合要求,因此备受青睐。而任勇当时主持的,便是“863”计划中的“ISG型混合动力长安轿车开发”。
“简单来说,就是‘从无到有’,开发一款混合动力的轿车。”任勇回忆道,“为了尽快推动研发进程,长安汽车联合重庆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所,进行了长安中度混合动力轿车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各种项目叠加,研发历时近7年。”
尽管有这么多人扑在项目研发上,但是开发难度依然巨大。“有一次,我们需要一款永磁同步交流电机,几乎找遍了国内所有的供应商,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做出来的电机尝试启动20次,却有16次启动失败,还有2次启动后电机转动方向反了,只有2次成功了,让人哭笑不得。”任勇苦笑道。
2008年“五一”假期,任勇和同事几乎没合过眼,为了完成各项性能试验,技术人员几班倒,累了就睡在车上,醒来就接着干。而他们忙碌的目标,是为了让“杰勋”这款车能够登上北京奥运会的舞台。
2008年5月12日,长安汽车公司楼下的广场锣鼓喧天,礼炮齐鸣,25辆由长安汽车自主研发的长安“杰勋”混合动力轿车在此正式启程发往北京,并作为奥运服务示范车向世界进行展示。
这款倾注了任勇无数心血的车,创下了多项“中国第一”: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发量产的混合动力轿车;第一个将中度混合技术方案实现产业化的车型;第一款在整车、动力总成和混动系统三个方面全新自主的一体化设计的量产车型;国家“863”计划重大汽车专项中第一款实现量产下线的自主品牌轿车……
也是在这一年,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任勇任副总经理一职。这家公司负责统一运作长安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长安汽车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决心从此时起锋芒毕露。
“第100万辆”的秘密
任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产业化”。在他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真正起步,就是从其产业化开始的。
“‘杰勋’的成功,给当时的长安汽车带来了3项成果。我们收获了一辆车、培养了一批人、形成了一套研发体系,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任勇说。从2001年到2010年这9年间,长安汽车“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第一条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从而让后续车型的开发有了一套规范、完整的流程。“起初我到国外公司去谈业务,人家说什么我听什么,因为他们掌握我们不懂的技术和经验,又过了几年,等到我们摸索出一些门道后,我已经可以对他们说‘不’了。”随后的长安汽车不再满足于借鉴和效仿国外品牌的设计和技术,投入重金先后建立了长安汽车英国研发中心、长安汽车北京公司、长安汽车碰撞实验室、长安垫江试验场,等等。
2015年12月15日,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说,应该是个值得庆祝与铭记的日子。2015年,长安品牌乘用车第100万辆下线之日,也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年产100万辆新纪录的诞生之时。当日,长安品牌2015年第100万辆乘用车下线,标志着长安成为我国首个乘用车年产量过百万的自主品牌。当时下线的,正是任勇如今座驾的前身——“逸动EV”。时任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徐留平在下线仪式上如此感慨:“回顾历史,正是技术创新、经典产品、深耕客户的长安汽车,实现了长安品牌乘用车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华丽蜕变。”
“长安品牌第100万辆乘用车之所以选择‘逸动EV’,一是因为它很好地结合了节能减排和自动化技术,二则是因为它是长安汽车推向市场的第一款电动车。”任勇说。这款车的开发历时3年,并由他本人担任项目总监。“当时一般推出新车型都会做完一轮包含几千项指标的试验,而这款车做了3轮。在研发上持之以恒地投入和坚持,是这款车成功的关键,每一年,长安汽车都会将销售收入的 5%投入到研发上。”任勇介绍,“逸动EV”整车总体性能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优于“逸动”传统车水平,“其中动力性、操控性、可靠性等已接近或超过国际同级车”。
科技“长安”
不可否认的是,属于汽车的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2018年4月23日,长安汽车宣布正式开启第三次“创业”,计划在2025 年实现中国汽车品牌规模国内第一、全球前十。
所谓第三次“创业”,是指长安汽车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智能化”和“新能源”成为此次转型的关键。按照规划,长安汽车将以打造经典产品为核心,同时将“智能化”和“新能源”打造成为长安产品的标配。在智能化方面,长安汽车在2018年推出“北斗天枢”计划,全力将长安汽车打造成智能汽车领域的领军者;在新能源方面,长安汽车继续全面推进2017年提出的“香格里拉”计划,完成三大新能源专用平台的打造,推出涵盖从小型车到高性能轿跑的全谱系车型。
2021年5月10日,长安汽车迎来了第2000万辆新车下线,成为首个产销突破2000万辆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转型成不成功,对于企业来讲,最直观的反映还是在销量上。”任勇笑着拿出一沓文件,是不久前公布的长安汽车销量数据:长安汽车2024年1—6月销量1334051辆,同比增长9.7%,创7年来新高。“更让我们欣喜的,是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1—6月销量近30万辆,同比增长69.9%。”任勇感叹道,“看到新能源汽车如今增势如此迅猛,我真是觉得当初这条路走对了。”
任勇的思绪回到2003年,那时他正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烦心,“当时新能源汽车领域就像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前景不明朗,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条路走不走得通”。在一次会面中,一位朋友对任勇说:“如果你坚持走下去,也许 20年后,当你的孙子走在大街上,看见满大街跑的都是电动汽车,那时你就可以给他讲,这是你爷爷开拓的事业。”
一道惊雷在任勇心中炸开。此后20多年,他果真为当初的畅想不断努力着,当初的愿景如今已近在咫尺。这些年,任勇换过许多车,从传统燃油车到混合动力车再到最新推出的长安“深蓝S7”,他都尝试过,但最终还是开回了他前些年买的“逸动EV460”,这是当年“逸动EV”的升级款。“这是我自己开发的车,还是有感情的。”任勇说,“这些年来,眼瞧着厂里从生产面包车、轿车,再到如今讲的智能汽车,长安汽车还有太多创新点值得期待。”
长安汽车的漫漫发展长路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变迁之路,更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缩影。从传统制造业加速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长安汽车仍在不断追逐未来、与时代共舞。
作者:陈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