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三保育院:烽烟中的红色摇篮

文章来源:七一网/《党课参考》发布时间:2021-12-09 17:21:06

赵君陶和保育院的孩子们(合川区档案馆供图)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人民惨遭屠戮,大批阵亡将士的遗孤和难童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保育培养民族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由妇女界进步人士发起倡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于1938年3月在武汉汉口成立。全国先后成立了20多个保育分会,创建了60多所保育院,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以下简称“第三保育院”)便是其中之一。

1939年6月2日,四川省江北县土主镇(今重庆市合川区土场镇)周家祠堂迎来一位年轻女性,她叫赵君陶,同行的还有她年幼的儿子李鹏及女儿李琼。

赵君陶原名赵郁仙,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李硕勋的遗孀。她受中共中央南方局委派,在土主镇创办了第三保育院。当时,土主镇是一个穷山沟,没有公路,交通非常不便,在这里工作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整个院落除了一块“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的牌匾,几乎一无所有,全院300多名孩子大都体弱多病。面对重重困难,赵君陶带领几位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发扬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的精神,四处奔走、八方游说,向社会募捐,保障了维持保育院所需的经费与物资。

面对这些失去亲人、流浪在外的孩子,赵君陶和第三保育院的同志们既当老师,也为父母,对孩子们悉心照料、精心哺育、耐心教导。赵君陶推行生活教育、社会教育和民主办院的方针,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手脑并用的小工人、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反抗日本侵略的小战士。为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赵君陶用抗战中的各个纪念日来为各年级命名,如五年级为“7·7团”、三年级叫“9·18团”等。

第三保育院保育生黄金轩在《永世难忘慈母恩》中深情写道:“我们这些苦难的孩子发自内心地称呼为我们日夜操劳的长者、‘保护神’为‘妈妈’,赵妈妈就是我们保育生的良师和慈母,她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革命启蒙者和正确引路人。”

1939年至1946年,第三保育院共保育了800余名战区难童和烈士遗孤。在第三保育院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有了安稳的童年,他们成年后有的走上革命道路,有的成为行业专家,成为革命和建设时期各条战线上的骨干。

赵君陶不仅精心哺育、教导这些孩子,还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隐蔽精干政策,处理好和群众的关系。当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一次次反共高潮时,第三保育院不仅未遭到丝毫破坏,还掩护了一大批同志。

现重庆市合川区档案馆馆藏红色珍档——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有文书类档案62卷,主要为第三保育院相关简介以及院长赵君陶的相关资料;照片类档案39张,主要为第三保育院行课、锻炼、劳作、休息和教师开会的相关照片。照片由李琼同志于1986年11月来合川时捐赠给在第三保育院旧址建校的合川土场小学,后来合川土场小学将该档案移交给合川区档案馆保存至今。

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档案,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在民族危难时刻不惧艰险、舍生忘死的精神。第三保育院救助、教育、培养了一批抗战时期将士遗孤和难童,于危难中守护革命的“火种”茁壮成长。其传承下来的“精忠爱国、志存高远、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档案馆)


责任编辑:周神青 唐浚中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