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劳动者的乐园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1-12-14 08:34:32

1952年8月5日,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开幕典礼(重庆市档案馆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此时的重庆,百废待兴。百万市民,只有一个人民公园,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

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会议上建议,修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为广大劳动群众提供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活动场所。重庆市委、市政府立即着手筹备。此时,正好位于石马岗的四川省立川东师范学校迁往歌乐山,与重庆市立师范学校合并,市政府初步确定在其所遗校址的基础上修建。1950年12月,重庆市总工会筹委会向市政府提出,在巴县中学旧址修建劳动人民文化宫。市政府于1951年1月19日答复,决定在川东师范学校旧址修建。

1951年上半年,时任市长曹荻秋领衔组成修建委员会,聘请专家进行勘测和设计,务必使劳动人民文化宫设施齐备、功能合理、环境优美,真正成为劳动人民享有教育、文娱的精神家园。

修建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地址除原川东师范学校外,另有毗连的公地公房、公地私房、私地私房、农民住宅等,经过修建委员会的细致工作,土地的征用很快完成。因修建劳动人民文化宫的这片区域为坡度较陡的大片山坡,修建工程相当艰巨,包括开山坡、辟道路、筑堡坎、安管道、新建改建房屋、培植花木等。1951年5月15日,拆除平基工作开始。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之际,曹荻秋市长主持举行了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奠基典礼。

最初工程进展比较顺利。因为是全市重要工程,各方都在加紧进行。但在修建大礼堂时却碰到了难题。大礼堂为公营重庆建筑公司设计,为保证观众最佳视角,看台大梁为跨度约30米的无支撑整梁,因缺乏钢板角铁,设计用钢筋混凝土构成,这在国内尚属首创。设计人员前后设计计算十余次,但不敢贸然施工。

1951年10月11日,重庆建筑公司邀请西南铁路局、西南工业部、重庆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等单位专家审核。大家认为理论可行,但因无设计和施工经验,不敢妄下结论。

其后,重庆建筑公司又将图样送至北京,请教铁道部、交通部、清华大学、中国建筑企业公司专家。专家们认可设计理论,也鉴于没有实际经验,不敢轻率地下结论,不过对大梁水泥和钢筋应力提出改进意见。1951年11月30日和12月7日,重庆市建设局又两次召开研究会,邀请西南和重庆建筑工程专家讨论。大家认为,钢筋混凝土框构大梁设计本身没有问题,但施工较难控制,建议改用钢结构,并提出四种钢结构方案。重庆建筑公司设计施工人员经过研究,综合专家改进意见后,认为钢筋混凝土大梁施工困难可以克服。最终,市政府决定仍按照钢筋混凝土梁设计修建。

1952年5月1日,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来到劳动人民文化宫施工现场视察,曹荻秋市长请他为劳动人民文化宫题名,邓小平愉快地答应了。他在题写时,并不是一下将宫名写出,而是反反复复写了36个字,认真比较后,用毛笔圈出17个比较满意的,最终从其中精选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0个字。

1952年8月初,劳动人民文化宫第一期工程全部结束。包括游艺室、图书馆、音乐厅、展览室、溜冰场、运动场、儿童乐园及服务部等。8月5日,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邓小平同志手书的“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0个金字熠熠生辉,前来参与的各界代表一万余人喜气洋洋。当天18时30分,在乐队庄严的国歌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中,市长曹荻秋剪开正门彩绸,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大门从此为它的主人——重庆市劳动人民敞开。西南博物院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专门制作的展览《中国劳动人民在人类文化上的伟大贡献》,同时在展览室开展。

1953年5月,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第二期工程完工,大礼堂、游泳池建成。

劳动人民文化宫集培训、文化娱乐、休闲、体育为一体,它的建成解决了长期以来群众文化娱乐场所严重缺乏的问题,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生动地展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关心与厚爱,对于提高人民智识水平、强健体魄、愉悦身心、振奋精神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生活的崭新开端。

(作者单位:重庆市档案馆)


责任编辑:唐浚中 周神青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CQDK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