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中央命令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简称“西南服务团”)应运而生,主要任务是接管地方、建立政权,其中约3000名随团成员,从1949年10月1日深夜启程,跋涉千里,于12月初进入重庆,大部分人就此扎根,用一生参与并见证了重庆解放及其后数十年的发展变迁。
1950年7月7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在改变市区部分街道名称的布告中,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后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核准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同年10月1日,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为“人民解放纪念碑”题写了碑名。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提议修建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951年7月1日,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开工奠基,次年建成开园。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建成的第三座大城市文化宫,此后70余年,文化宫成为一个开展文化活动、休闲娱乐、宣传培训的重要活动场所。
1952年6月13日,全长505千米的成渝铁路全线贯通。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典礼在成都和重庆同时举行。成渝铁路是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贯通堪称中国筑路史上的传奇。成渝铁路的建成,实现了四川人民半个世纪的夙愿,深刻地改变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交通格局,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1953年1月23日,重庆507火力发电厂(今重庆发电厂)开工。重庆507火力发电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西南地区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火力发电厂,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建设项目之一。
1951年6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原名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破土兴建,经过建设大军近3年的艰苦鏖战,于1954年4月竣工。人民大礼堂代表着重庆人民建设美好未来的坚定决心,是重庆人民艰苦奋斗的象征,在重庆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955年5月30日,重庆举行大田湾体育场(又名重庆市体育场)开工典礼。经过9个多月的修建,1956年2月9日,新中国第一座甲级体育场竣工,这也是我国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综合体育场。
1957年4月,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在今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古楼山偶然发现一具巨大的恐龙化石,“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将它定名为“合川马门溪龙”。合川马门溪龙是当时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有“东方巨龙”的美誉,在科学研究和古生物历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1958年7月1日,重庆市两路口至杨家坪的3路电车线路建成开通,这是重庆建成的第二条电车线路。1986年,重庆公交公司一分为四,3路电车至此更名为403路,由电车公司运营。
1959年11月18日晚,为捍卫集体利益,年仅14岁的刘文学被地主残忍杀害。200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由中央十一部委联合组织开展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新中国首位少年英雄刘文学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1960年3月15日,采用圆筒形薄壳结构、能容纳1500多名观众的重庆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建成。该项目是重庆市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重要献礼工程,也是重庆最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被评为“重庆解放四十年十大优秀设计工程”案例。
1961年12月,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红岩》出版以来,印刷170余次,迄今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并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文字。
重庆解放前夕,众多共产党员、革命志士在白公馆、渣滓洞监狱被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为铭记这段历史,传承红色基因,1963年,白公馆、渣滓洞监狱旧址上建成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
196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川建设重型汽车基地。宜宾重型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前身)迁址四川大足(现重庆市大足区),作为主力军打造中国第一辆重型军用越野车,由此改变了我国“缺重少轻”“有炮无车”局面。
1965年,为更好地服务重庆钢铁公司〔现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重钢”〕发展,保障大局,大渡口得以正式设区,成为重庆最早的八个市辖区之一,成就了一座“钢铁之城”。
1966年1月20日,重庆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建成通车。该桥于1958年12月动工兴建,位于渝中区上清寺和江北区华新街之间,是重庆城区首座跨江大桥。大桥的建成通车,结束了两岸居民只能靠轮渡过江的历史,改善了城区交通,揭开了重庆桥梁发展史的新篇章。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应对紧张而复杂的国际局势,党中央作出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1967年,中央批复修建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代号“816”。10余年里,6万余名士兵、工人、专家在此隐姓埋名,挖出了一个“世界最大人工洞体”。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缓和以及国民经济战略调整的需要,即将建成的核工程宣布停建,“816”成为共和国永远铭记的历史印迹。
1969年9月25日,重庆市第一座大型钢索吊桥朝阳桥在北碚建成。朝阳桥全长233.2米,宽8.5米,主孔跨径186米,是我国第一座双链加劲钢箱梁悬索桥,也是亚洲第一座悬索桥,有“亚洲第一吊桥”的美誉。
1970年,重庆钟表厂造出第一批6只“山城”牌手表,一度轰动全重庆。从此,“山城”牌手表在重庆家喻户晓。20世纪80年代中期,“山城”牌手表与“上海”牌手表、天津“海鸥”牌手表并驾齐驱,驰名全国。
1973年,“重庆第一大锅”创始人李德建,被推荐上了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德庄火锅能走向全国,跟李德建学地理、教地理不无关系,各地的风土人情都已经储存在他脑子里,让他推动重庆火锅走向五湖四海得心应手。
1975年3月17日,一幢崭新的四楼一底的营业大楼,矗立于解放碑旁,由三八商店升级而来的重庆百货商店开业,解放碑街区的历史从这一刻翻开了新的篇章。《重庆日报》对此专门作了报道,称“这是山城400万人民的一大喜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道外分局东莱街派出所成立于1946年8月,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设立的人民公安派出所之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老一辈东莱人留下3件传家宝——“百家熟”“拒腐蚀永不沾”“警民鱼水情”。1978年12月6日,四川省公安厅在重庆举行命名授奖大会,重庆市市中区(现渝中区)公安局大阳沟派出所荣获“东莱式派出所”称号。
1979年2月19日,重庆在改革开放中创办的市属第一所大学——渝州大学举行首届开学典礼。1978年10月,重庆市委、市政府报经四川省委、省政府同意,正式创办渝州大学。2002年,渝州大学和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为重庆工商大学。
1985年4月19日至25日,“中国音协赴重庆五一慰问演出团”分别在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重庆人民大礼堂、重庆钢铁公司、重庆重型铸锻厂、重庆特殊钢厂、四川仪器仪表总厂和重庆大学等地开展14场慰问演出。
1986年11月29日,在重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长江三峡科学考察队正式向世界公布考察结果:在长江三峡的巫山龙骨坡发现了距今约204万年的“巫山猿人”化石。据这些重要发现及后续研究成果,研究员黄万波提出“在200万年前龙骨坡有古人类存在”“巫山猿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亚洲最早的古人类生活在三峡地区”等学术论断,挑战了考古界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在全球考古学术界掀起有关人类起源的大讨论,将中国的史前文化向前推进了100万年。
1987年10月24日,长江索道作为重庆城市公交设施正式投入运营,以缓解市民“出行难”问题。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条大型跨越长江的客运索道,是山城重庆独有的城市交通工具。
1993年,为了支援三峡工程建设,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计划正式实施,计划涉及长江两岸20多个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将近130万库区人民,挥泪作别故土,移居全国各地。
1994年,史迪威将军旧居陈列馆(现重庆史迪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史迪威与陪都时期在华美国人展览》改陈推出,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威廉·佩里、时任中国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史迪威将军的女儿南希·史迪威·伊斯特布鲁克共同为展览揭幕。
1995年10月1日,民生公司成立70周年。在纪念大会上,时任民生公司董事长的卢国纪,赓续父亲——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实业情怀,强调“民生公司的最后意义绝不是帮助自己,而是帮助社会”。在近百年的光阴里,卢作孚、卢国纪、卢晓钟祖孙三代,始终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百年“民生”精神熠熠闪光。
1996年,重庆市委发出《关于在全市开展“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活动的通知》。同年,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在北京举办“红岩魂”展览,“狱中八条”首次在全国披露。